Skip to main content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9)不存在。
  首页 > 算命大全 > 民间算命

济南“兔子王”艺人周景福、莒县制作桃叶虎

2024-04-17 浏览: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7)不存在。

济南“兔子王”艺人周景福、莒县制作桃叶虎

济南“兔子王”艺人周景福、莒县制作桃叶虎的刘汉珍如今都已80高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的枣庄石雕艺人张宗元也已垂垂老矣,因为传人寥寥无几或没有传人,很多民间绝艺绝活随时都有消亡的可能。

“我们应该深入全省各地了解当地民俗,通过走访老艺人、拍照、购买其作品等形式最大限度地保留民间文化的原始风貌,”省民俗学会会长、山大教授李万鹏说,“像济南拆除古建筑或老街之前,我们都会派人到现场调查这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居住的人家等,进行很精密的测绘。即使有些建筑拆了,有些手艺失传了,但后人还是可以凭借我们的资料了解到大概情况。”

风俗不再

“兔子王”日渐远去

50岁上下的老济南对周景福及其所做的泥塑“兔子王”应该并不陌生。文革前几百年间老济南盛行中秋节赏月、拜月、祭月,家家都供“兔子王”,摆在供桌上以兔神的身份接受祭拜,北京也称“兔儿爷”。鼎盛时期济南共有30多家店铺做“兔子王”,周家当时就很有名气。

4月23日下午,记者在街头一处公话亭打电话联系采访,旁边50多岁的摊主听到“兔子王”3个字激动得忘了收钱,出神地回忆起小时候的情景,“记得每到八月十五,家里都要买‘兔子王’供起来,供完后就给小孩子当了玩具。一提里面的拉线,兔子就会作揖捣药。”

当天下午,记者在甸柳新村见到年已八旬的周景福时,老先生正被颈椎病折磨得痛苦不堪,说不了两句话就要歇口气,用手掌使劲抵住脖子后面的颈椎才稍微好受点。“周家这门手艺是祖传下来的,到我已经是第三代了。以前中秋节晚上从普利门直到舜井街,两边一溜儿全是卖‘兔子王’的,直到10点多才散。老百姓逛完一圈买几个,再提上点西瓜、月饼回去供奉,大街上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可惜文革时所有的模型都被毁了。”谈到过去,周景福既兴奋又有些伤感。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周景福重拾旧业济南“兔子王”艺人周景福、莒县制作桃叶虎,成了济南仅存的“兔子王”手工艺人。“坐兔、站兔、兔儿奶奶、兔子山、大坐虎、小坐虎……”在周家的橱窗内,记者看到了大小不同神态各异的近20种“兔子王”,小的做玉兔捣药状;大的披盔戴甲,背插旗子,手执长矛,坐在老虎身上。每只兔子的耳朵、帽翅、顶翎都能活动。

近几年由于年事已高,加上身体不好,周景福只在中秋前两个月应街坊四邻的请求做几个,市面上已经基本见不到了。3个孩子中老二学了这门手艺,但也只是作为业余爱好偶尔为之。

随着老济南拜月、祭月风俗的消失,兔子王这一盛行多年的民间手工艺品,也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日渐远去了。

22厘米高的陶杯只有18克

蛋壳陶后继有人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章丘龙山镇城子崖出土了大量4000多年前的陶器,其中闻名遐迩的蛋壳陶高柄杯最薄处仅0·1——0·2毫米,以其“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哪些民间艺术衰落的原因,被世界各国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上世纪80年代末,在当地政府大力扶持下,章丘黑陶逐渐成为一项文化产业,可蛋壳陶的制作工艺一直没人掌握,直到1998年当地人闵伟终于烧制成了“薄如纸”的蛋壳陶制品。

闵伟的家就在城子崖附近济南“兔子王”艺人周景福、莒县制作桃叶虎,从小耳濡目染,他对黑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业后进了当地一家黑陶厂学做陶器。1991年出师不久他的黑陶作品“佛头”就获得了全国工艺品博览会金奖。“后来制陶技术掌握得比较熟练了,我觉得不能光想市场,就开始尝试着做蛋壳陶,”闵伟告诉记者。

从1998年年初开始直到秋天,闵伟经历了几千次失败,终于烧出了与史料记载中一样厚薄的蛋壳陶,他高兴地放在天平上称了称,这只22厘米高的陶杯只有18克。

“做黑陶共需要16道工序,粗陶可以少几道,蛋壳陶一道都不能少。面粉用80目的筛子过滤就可以了,但做蛋壳陶的土则要400目,非常细。”闵伟说,“做蛋壳陶得技术、灵气、心情兼具,所以不能限定期限,更不能着急催促。由于杯壁太薄,有时候一阵微风就能把它吹歪从而前功尽弃。”

因为价值昂贵,蛋壳陶无法走大众化销售路线,至今卖出的也只是有数的几件,但闵伟并不因此而沮丧,他说,“通过我的研究、琢磨让这项失传多年的技术得以流传,这就足够了。”

剪纸越来越机械化

失掉了最原汁原味的东西

53岁的袁琳退休前是济南元首针织厂的工美设计师,令人惊讶的是,她有一双能将废纸撕成图画的巧手。她撕的鸟兽虫鱼,惟妙惟肖;撕的风景,壮丽秀美。1999年她为庆祝建国50周年手“撕”的《百龙图》获济南市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金奖,去年“撕”的《骏马奔腾》在该项展览中再次获奖。

从上幼儿园撕树叶开始,袁琳撕画算来也有近50年的历史了。从小她就表现出不一般的艺术天赋:能将树叶撕成漂亮的花儿,会用小鸟羽毛粘老虎,还可以把泥巴变成鲤鱼、蝌蚪等小动物。1966年初中毕业后她一气报考了4个美术院校,全都顺利通过,却因为文革最终没能去成。下乡回城后她又一次报考美术专业,这次却卡在户口上,她的户口在农村还没迁回来。从此袁琳只能把自己的天赋发展成爱好而不是专业。

“1999年退休以后我终于把一辈子最想干的事情拣起来了,”袁琳告诉记者。她的剪纸、书画、撕纸都屡屡获奖,但最近袁琳却把主要精力转到了几乎没有效益的撕纸上。“现在剪纸越来越机械化,甚至可以用电脑来操作,成批量生产。个人想象和纯手工的部分越来越少,已经失掉了民俗艺术最原汁原味的东西。而撕纸却可以随意想象,每件作品都独一无二,即使同一姿态花纹也不一样。”袁琳解释说。

袁琳最得意的作品就是那幅《百龙图》,一百条龙全部用白纸手撕而成,大小相仿,但构思非常奇妙,每条龙的形状、面貌、神态各不相同。

在记者要求下哪些民间艺术衰落的原因,袁琳即兴手撕了一幅昂首挺立的长颈鹿,那张普通的红纸在她手里变得格外有灵性,随着她手指灵活的掐、挖、撕等动作,只两三分钟一头漂亮的长颈鹿便栩栩如生地站在了花丛中。

随时都有消亡的可能

抢救自20年前开始

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王映雪告诉记者,很多民间绝艺绝活随时都有消亡的可能,抢救工作非常紧迫。去年协会听说临沂农村80多岁的曹金枝老太太有一门祖传的水印花布手艺,但没有传人,就准备前去搜集整理,可就在动身前几天,曹老太突然去世,这门手艺就此失传。济南“兔子王”艺人周景福、莒县制作桃叶虎的刘汉珍还有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的枣庄石雕艺人张宗元都已80高龄,但是传人寥寥无几或根本没有。

据了解,作为山东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承办单位,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各项筹备工作已基本进行完毕,先期确定的抢救重点有杨家埠、东昌府年画、菏泽面塑等等。目前准备出版一套系列丛书,对全省民间文化品种的历史环境、现状、传人、制作流程、代表作等进行文字记录,作为山东整个工程启动的开始。除此之外,今年还将举办一系列的民间文化活动。

其实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省民俗专家就针对民间文化开展了不同层次的保护与抢救工作,“我们经常深入全省各地了解当地民俗,通过走访老艺人、拍照、购买其作品等形式最大限度地保留民间文化的原始风貌,”省民俗学会会长、山大教授李万鹏说,“像济南拆除古建筑或老街之前,我们都会派人到现场调查这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居住的人家等,进行很精密的测绘。即使有些建筑拆了,有些手艺失传了,但后人还是可以凭借我们的资料了解到大概情况。”

4月23日记者见到李教授时,他刚风尘仆仆地从台儿庄一带采风归来。据他介绍,这次下去采风有一大收获、一大遗憾。收获是在滕州农村找到了几位制作传统木制玩具的手工艺人,刀枪剑戟应有尽有,他们将制作的整个过程都做了图片记录。遗憾是他们在台儿庄打听到附近一个村人人会剪纸并以此为生。可赶过去后才听镇上领导说由于当地庙会取消了,现在剪纸的已经很少了。

年轻人了解太少

中小学

将开民俗课

“现在很多民间艺术逐渐衰落一方面是经济原因,不仅不能发财,甚至连养家糊口都成问题。另一方面主要是宣传力度不够哪些民间艺术衰落的原因,年轻人不了解,甚至对民间艺术的认识简单停留在打把式卖艺上,所以不愿学习继承。”济南市文化局社会文化处的刘处长分析说。

刘处长说,民间艺术最适合与旅游业结合,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得到保留和发展,即旅游搭台,文化唱戏。今后文化部门力争多为民间文化提供走向市场的平台,让更多的民间艺人走出经济困窘的现状。

省民俗学会会长李万鹏则透露,从下学期开始,济南市部分中小学将开设民俗课,并以此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有两本教材即将付印出版,分别是《齐鲁文化》和《领略山东民俗》。记者在《领略山东民俗》一书草稿上看到,剪纸的学问、泥塑与面塑、年画与对联、上马饺子下马面、二月二,龙抬头、扭秧歌等民间传统工艺和风俗都被编入教材内。

“相信通过学习,会有更多的年轻人对民间文化产生兴趣,进而投入到从事、保护、抢救民间文化的行列中来。”李教授充满信心地说。

记者赵丽萍

线索征集

我们相信,城市是有生命的,这也是促使我们创办《济南地理》的动因之一。如果您深爱着这座城市,您一定知道它许多的故事,那不妨把这些故事告诉我们,让我们一起去踏寻历史的足迹,感悟世事的沧桑。

来函请寄:山东济南泺源大街6号生活日报《济南地理》栏目(250014)

E—mail:tlf@mail.dzdaily.com.cn

Tel:(0531)5193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