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9)不存在。
  首页 > 算命大全 > 民间算命

从剧种的形成看京剧与昆曲的源头是民间文化

2023-11-23 浏览: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7)不存在。

从剧种的形成看京剧昆曲的源头是民间文化

京剧与昆曲不同,不仅它的源头是民间文化,而且在形成为京剧的过程中,一直以民间艺人为创作主体,在长期的发展中,它在艺术特点上,也以民间性见长。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从剧种的形成看。京剧是在徽剧、秦腔、汉剧等地方剧种的融合中形成的。徽剧、秦腔、汉剧等都是民间文化,京剧吸收了各家之长从剧种的形成看京剧与昆曲的源头是民间文化,体现了更广大地域群众的审美需要。

徽剧

在乾隆年间,就有了所谓花雅之分,昆曲为雅部,其他地方戏为花部。之后便出现了持续近百年的花雅之争。尽管统治阶级尊崇雅部贬抑花部,甚至多次加以禁止,如嘉庆三年清廷诏谕说:“乱弹,梆子,弦索,秦腔等戏,声音既属淫靡,其所扮演者,非狭邪媒亵,即怪诞悖乱之事,于风俗人心殊有关系。此等腔调,虽起自秦皖,而各处辗转流传,即苏州,扬州向习昆腔,近来厌故喜新,皆以乱弹等腔为新奇可喜,转将素习昆腔抛弃。”因而对花部严加禁止。

但是花部并没有被禁绝,相反地,它却以不可阻挡之势滋荣发展,京剧正是这种发展的产物。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下层文人的参与戏曲是哪里的民间艺术,并得到一些热爱民间文化的文人的赞许。如焦循在《花部农谭》中就热情地肯定了花部的价值;但京剧的主体是民间文化。它是带着民间文化的强势登上剧坛霸主地位的。

昆曲

从剧目看。京剧的剧目也有显着的民间文化的特点。它继承了徽剧、汉剧等剧种的剧目又有所发展,新编剧目大多是艺人的集体创造。陶君起先生的《京剧剧目初探》,编收剧目1258个,其中大部分是新中国建立前编演的剧目。其故事来源许多来自演义小说以及评书、宝卷、鼓词等通俗文艺,如《封神演义》,《列国演义》,《西汉演义》,《东汉演义》,《三国演义》,《东晋演义》,《隋唐演义》,《说唐演义》,《征东全传》,《薛家将反唐演义》,《杨家将演义》,《残唐五代演义》,《三侠五义》《小五义》,《水浒传》,《后水浒》,《说岳全传》,《包公案》,《彭公案》,《施公案》以及《聊斋志异》,《红楼梦》,《儿女英雄传》等等。

根据《京剧剧目初探》所作的考证,我作了一下粗略的统计,在这1200多个京剧剧目中,地方戏一川剧,湘剧,豫剧,梆子等有相同剧目的有890多个,汉剧,秦腔,徽剧等有相同剧目的560多个,传奇剧目150余个,杂剧剧目60几个,而昆曲与京剧相同的剧目仅30几个。

湘剧

京剧与其他地方戏剧目孰先孰后,需要一个一个考证,不能一概而论。徽剧,秦腔,汉剧等剧种比京剧早,京剧从这些剧种中继承了很多剧目,其他比京剧晚的剧种从京剧中移植剧目,同时京剧也从这些兄弟剧种中移植剧目以丰富自己。所以总的来看,京剧剧目中一部分是自己创作的,主要依据民间的,通俗的文艺,另一部分来源于同属民间文化的其他地方剧种。从传奇直接改编的剧目多出自二三十年代文人之手,而从昆曲继承的剧目大多经过变雅为俗的改造。

从演出形式看。徽剧汉剧是民间戏班,徽汉进京,形成为京剧后,也是以民间戏班为主。据文献记载戏曲是哪里的民间艺术,嘉庆年间,北京的茶园添设舞台,成为固定的演出场所。1785年有碑文记录北京有八家茶园,1816年增至21家。这些戏园供民间戏班演出,观众则为社会大众,这与昆曲在很长时间以文人的家班为主是不同的。京剧也唱堂会戏,还被招进宫中演出,但民间的演出为其主要演出形式。

徽剧

京剧的艺术特点。京剧的艺术成就确实超越了在它之前的地方戏,这中间有文人的贡献(后面再述),但主要的是艺人们为适应观众的需要而进行的创造。这种艺术成就表现在音乐唱腔上是更为丰富和生动,表现在表演上是更加贴近生活,更富观赏性。人们对京剧的文学剧本多有非议,这一方面是不公平的,京剧有很优秀的剧本,另一方面也正是其民间性所决定的。如王国维论元剧之文章所说:“关目之拙劣,所不问也;思想之卑陋,所不讳也;人物之矛盾,所不顾也”。但京剧剧本不仅为了很好地表现作者“胸中之感情,与时代之情状”,而且是为了与表演,与唱腔紧密地结合。

京剧体现了群众的审美观点,所以它受到下层群众的欢迎。清代的焦循说:“花部原本于元剧,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夫渔夫,聚以为欢,由来久矣。”京剧正继承了这一艺术特点。文人的参与使京剧成为提高了的民间文化。民间艺术要发展提高,必须争取文人的帮助,另一方面,关注社会戏曲是哪里的民间艺术,关注群众生活的文艺家也大多重视民间的文化和艺术。在京剧的发展中,文人的参与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文人的参与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其形成的初期,一是剧团吸收文人参与创作。

京剧

比如三庆班的卢庆奎。据说他出身仕宦之家,因考试不中流落到戏班,以演剧为业,由于他有文化又懂戏曲,所以能为剧团编出适于演出的剧目。据说三庆班所演的《三国志》36本以及其他一些剧目,都出自卢胜奎之手。 再如四喜班的刘三(又作牛三),据说也是考试不第,困顿于京,遂为四喜班所聘,专职编撰剧本。

他编写了《得意缘》《胭脂虎》《玉玲珑》《德正坊》等许多剧本,评论家说他“观剧既久,又多读传奇,凡所撰着,多便于演出,非余治辈所及,故其戏亦较易流通。“另一方面,清朝政府召京剧艺人进宫演戏,于是就有大学士等高官撰写剧本。也有一些文人为了“借梨园之口,宣布训言”,“意取劝惩”,也积极编写剧本。比较有名的如余治,他是咸丰、同治年间的官员,他的《庶几堂今乐》收京剧剧本28种,内容多是宣传忠孝节义等封建道德和反对农民起义的。封建统治阶级曾大力推广,但观众并不欢迎。

三国志

这就是说,在这一阶段对京剧影响大的是一些生活于艺人之间的下层文人,他们的参与对京剧的形成发展有所推动,但并未改变京剧的民间文化性质。一些上层文人欲改变京剧的性质,但由于他们的思想观念与群众脱节,所以他们的愿望并未达到。

据黄协埙《凇南梦影录》记载:“先是吴中某绅士,以余莲村明经所谱劝善乐府,禀请监司颁发各梨园从剧种的形成看京剧与昆曲的源头是民间文化,每夜必登场试演,嗣以观者寥寥,旋作旋辍,近则如广陵散矣。”

参考资料《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上》